公司动态
MLTY.COM:特朗普的第100天
发布日期:2025-05-04 16:44:26访问量:

  按照美国的政治传统,总统执政100天是一个重要节点,被看作总统执政表现的“试金石”。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。

  当年,罗斯福的“百日新政”从大萧条中拯救了美国,并打下了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。

  我们综合了多家机构最新的民意调查数据后,发现特朗普现在的平均支持率是42%,这个支持率是高还是低呢?

  肯尼迪和艾森豪威尔在就职一百天里的平均支持率是70%以上,里根和奥巴马是60%以上,就连特朗普最看不起的拜登的平均支持率,也有55左右%。

  算下来,我们发现:特朗普这个42%的执政百日支持率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80年所有美国总统里面,排名倒数第一。

  今天,我们就从特朗普为何发动关税战,他的行事动机这几个方面,跟大家掰开揉碎聊透特朗普和美国政府的隐忧和结构性问题,以及讲讲我们的应对办法。

  在这个制度里,美国联邦政府由国会、总统(还包括对总统直接负责的内阁成员)和联邦法院组成。国会拥有立法权,总统拥有行政权,联邦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。

  但是,2024年的美国大选中,共和党不但由特朗普赢得了总统宝座,更是在国会中大获全胜,同时控制了众议院和参议院。

  在这之前的特朗普第一任期里,他还抓住了3名官去世的机会(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官实行终身制),亲自提名并任命了3名补位的官,现在联邦最高法院的9名官里,有6个是共和党保守派,其中就包括特朗普这3个“自己人”,牢牢掌控了联邦最高法院。

  就这样,拿下了立法、司法、行政权的特朗普大权在握,成了继罗斯福之后,第一位“三权合一”的美国总统。

  虽说如此,但美国政局从来不是铁板一块,依然充满了各类派系斗争。所以,特朗普真正能使用的“武器”,只有关税权和战争权。

  特朗普是商人出身,“赔本的买卖不能干”这个道理,他比谁都清楚,在他的第一个任期里,就没有发动任何军事行动。

  原本在历史上,根据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的规定,国会拥有制定关税法的权力。

  但是在后面的实际操作中,国会发现如果把征收、调整的权力转移给总统,会增强总统和贸易部门在国际贸易中谈判的筹码,同时跟国会动不动扯皮讨论比起来,总统的办事效率更高。

  所以你看,特朗普现在挑起的“关税大战”,从表面上看是他个人为所欲为,其实人家也是合法合规的操作。他依据的法律条文主要有下面这几条:

  ① 1962年《扩大贸易法》第232条:允许美国总统以国家安全为理由,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;

  ②《1974年贸易法》第301条:允许美国总统对“不公平贸易”国家实施报复性关税;

  ③ 1977年通过的《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》:允许美国总统在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后,对涉及外国异常或特殊威胁的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管控。

  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为所欲为,正是因为国会在这些法案条款上对总统的授权,但是他滥用了这项权力,让这些本来作为“应急机制”的工具,变成了他手里挥舞的“谈判大棒”。

  特朗普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今天说过的话明天就能改口,这让不少人觉得他是傻瓜或者疯子。

  他确实不是一个正常人,但如果轻率地把他当做傻瓜和疯子,那未免也太小看他了。

  特朗普是一位成功的商人,精力旺盛,办事利索务实,喜欢快刀斩乱麻。另外,他可以说是“知行合一”,喜欢不喜欢什么都挂在脸上和嘴上。

  可能正因为这些经历,让他以为自己能够拯救阶层和族群不断分化,正在走下坡路的美国,能够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。

  在特朗普看来,现在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程度,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。如果任其发展下去,将来美国很有可能无法造出合格的飞机和舰船,这已经影响到国家安全问题了。

  美国军方买螺丝钉的事(成本100多美元的“军用航空螺丝钉”,结果报价高达9万美元一包)还犹在眼前,除了滋生腐败外,这怎么不算一种战略物资依赖进口+被卡脖子呢?在美国眼里,这就是某些顺差大国威胁到了美国国家安全。

  所以,他要通过关税这个武器,对其他国家进行“极限施压”,从而让更多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在美国投资建厂,开设分公司,这样就可以重振美国制造业,提振美国经济,改善传统工业区美国人(这些地方的人口以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居多)的就业状况。

  今年年初,美国国债的规模是36万亿美元,而且平均每年有7万亿到8万亿债务到期,为了支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,美国政府的做法是“再融资”,简单来说就是“借新还旧”。

  刚才我们说到美国欠了36万亿的国债,那美国政府每年的收入和支出是多少呢?

  美国是实行“财年制度”的,在2024财年(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),美国政府的收入是4.9万亿美元,支出居然是6.8万亿美元,也就是说有1.9万亿的赤字。

  所以,特朗普上任之后,马上砍出三板斧:精简机构、卖身份卡、抬高关税。这三件事都是为了同样一个目标:开源节流,改善美国政府的财务状况。

  早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里,他就通过贸易战、科技战等手段对中国持续施压,导致中美关系从密切接触走向对抗。

  后来2021年到2024年执政的拜登政府,虽然跟特朗普政府属于对立党派,但他们对待中国政策方面是一致的。

  他们都在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遏制中国经济、贸易、科技的发展,企图通过技术封锁、政策立法、构造“小院高墙”等一系列手段孤立中国,重构由美国主导的排斥中国的全球贸易格局。

  中国,始终让一些美国人寝食难安。他们一些政策的终极目的,就是要对中国实行战略遏制。

  我们来总结一下:特朗普对外主张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,让欧洲盟友自己承担防卫费用,把注意力集中到太平洋地区,同时对内大刀阔斧推进政府部门改革,用关税武器创收开辟财源,让制造业回流美国。

  按照正常逻辑,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要发展工业化或者重振工业化,都需要以下4个要素:

  我们先来看“人”这块。根据美国全国独立企业联盟的调查,在今年3月,美国有将近一半的建筑业、运输业和制造业的小型企业主都无法找到合适员工,这说明美国正经历50年来最严重的制造业劳工短缺,制造业空缺是2000年那时候的两倍。

  《华尔街日报》的报道说:美国现在社会学毕业生年薪的中位数是4.5万美金,如果去汽车厂流水线打工的话,工资直接翻两倍。但现实是美国大学生宁可挤破头当白领,也没人愿意撸袖子干蓝领。

  这事儿得从40年前说起。当年美国制造业断崖式下滑,流水线工作一夜之间成了时代的眼泪。高中老师天天给学生洗脑:进工厂?那是没出息的去处!整个教育系统像着了魔似的,把大学文凭捧成人生通行证。

  更魔幻的是,政府撒钱补贴教育,钱袋子居然全掉进了大学管理层腰包——过去几十年,大学行政人员数量增速是学生数量增速的2到4倍,活生生把象牙塔变成了生意场。

  更要命的是,全美近半数大学里的教师居然都是临时工!教育质量的金字招牌早就被市场逻辑砸得稀碎。现在美国本土学生扎堆商科金融,实验室里放眼望去全是中国和印度学生。

  教育变成了资本游戏,实用主义碾碎了工匠精神。美国,这个曾经用福特流水线改变世界的国家,正在亲手拆掉自己最骄傲的工业铁王座。

  现在美国很多地方还用着60年代装的输电线年代建的变电站,都已经到了使用寿命的极限,现在指望它们给现在的新能源车、智能工厂供电,这就好比让黑白电视播4K电影!

  交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,现在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桥梁在玩命硬撑,急需修复或更换。

  当钢筋铁骨开始生锈,美国这个曾经用州际高速公路重塑北美大陆的国家,正在亲手掐断制造业的输氧管。

  特朗普一心想着“再工业化”,但急功近利的他以为管理国家只需要扭转贸易逆差,却不知建立一个工业强国所需的各项配套,比如从大兴基建减低工业成本到培养一流制造业人才,要耗时多少年。

  更关键的是,资本总是倾向于流向利润最高的地方,而制造业的利润相对较低,投资周期又长。特朗普想让资本回到制造业,就像是想让密西西比河水倒流,让总统山下的石头滚到山上,注定只是一个宏大的梦想。

 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·欧文一针见血地指出,“21世纪的美国有一位20世纪的总统,而他想让美国回到19世纪”。

 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,关税是美国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。而且通过45%左右的高关税政策,美国确实保护了刚刚成长起来的钢铁行业和纺织行业。

  在历史上,二战之后的日本和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韩国,也通过高关税政策让本国的汽车行业和电子、汽车和钢铁行业获得了高速发展。

  那就是,利用关税让制造业蓬勃发展,有“发展中国家”“某个产业培育的早期阶段”“后发优势”“赶超潜力”这些关键词。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,要在有竞争力的前提下,通过高关税政策,才能让产业获得迅速发展。

  脱离以上这些大背景,指望高关税就能让“制造业回流”的特朗普,其实是在刻舟求剑,是不合时宜的。

  维护美元霸权和制造业回归本身是一个结构性的悖论——这早已是经济学界的一个常识。

  而美元贬值等于砍了当今美国的命根子。近年来美元信用其实已经出现裂痕,各国其实都在两手准备,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黄金价格暴涨。

  大家都觉得美元似乎在凉,但不好说啥时候凉,总之多囤黄金以备不测,总是好的。

  如果现在美债开始被狠狠抛售,美元开始贬值,大家如果继续待在美元体系里混,都要被狠狠割一刀,那我们不如不跟他玩了。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,美元国际货币地位自然土崩瓦解。

  这个后果,绝大部分美国人是无法接受的。所以,这时候美联储就要跳出来,来遏制特朗普。

  美联储和美国联邦政府这两者的关系不是上下级,而是独立性与合作性并存的双重结构,美联储接受政府人事提名与国会监督,但是在货币决策上拥有高度自主权。

  现在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,是拜登在2021年12月亲自提名连任的,任期五年,到2026年12月。

  这也是特朗普“大满贯”胜利后,仅剩的关键岗位人物,是“全村的希望”。

  目前的态势就是特朗普希望美联储降息,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咬着牙坚持不降息。在关税战刚打响的时候,特朗普就在社交平台上提醒鲍威尔:美联储应当尽快降息。结果鲍威尔却置若罔闻。

  4月16日,鲍威尔发布了一份报告,通篇没有提降息的事,反而抨击特朗普在瞎搞,迟早出大问题。此话一出,美国股市立即大跌,所有人都感觉美国经济要不行了。

  鲍威尔搞了30多年金融,算盘打得比谁都精明,他知道现在降息大概率会让美国经济瞬间暴毙,不降息的话,还能撑一段时间,最起码坚持到自己2026年退休,此后美国经济就算垮了,那也算不到鲍威尔头上,自然有特朗普和新任美联储主席来背锅。

  我们总结一下:虽然特朗普这样荒腔走板,犯下如此多的错误,但是在MAGA(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)们看来,无论他有多大的问题,都不会动摇特朗普在他们心中崇高的形象和地位。

 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:在MAGA们的心中,一个政治家的道德品质是不重要的,美国的法律与制度是可以被践踏的,美国过去坚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是可有可无的东西。

  原本,特朗普想通过关税战以及后面的步骤在美国重建“民族国家”,但如果美国这样持续撕裂下去,这个目标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实现的,反而会加剧美国社会的离心和分裂。

  特朗普现在搞的关税战,对我们这样一个出口占经济结构比较重的国家来说,当然会引起阵痛。尤其是跨境电商和外贸企业,正在受到不小的冲击,但是我们要看到,这里也蕴藏着发展的机会。

  第一,原本推进缓慢的中欧贸易协定、中日韩贸易协定等等,在美国的助推下,开始渐渐重新启动。中国长期围绕“一带一路”展开的战略布局,也开始慢慢出现实际功效。

  大家都很清楚,我们中国现在已经不可能也不应该继续“韬光养晦”了,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适当地“前进一步”,主动承担起全球自由贸易的责任。

  第二,我们到了应当从一个长期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体,转变为一个以内需消费驱动为核心的经济体的时候。

  这一轮关税战,倒逼我们重新思考怎样重构国内消费市场,把“世界工厂”变成“世界市场”,加速了我们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导向型经济的深度转型的过程。

 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,如何切实提高居民收入?如何推动收入分配改革?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?如何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税负?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。

  中国必须从目前这种“金字塔型”的收入结构,也就是少数人非常富有、大多数人收入有限的模式,逐步过渡到“纺锤形”结构,即壮大中间阶层,让更多普通民众真正“有钱”,消费能力才能随之提升。

  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,发展产业同样要面对不确定性。把钱投到某个产业,不一定就能成功。很多时候,与其押宝一个产业,不如把钱用来“保住一个人”。

  只要人还活着,就会有社会产出;哪怕产出不大,但总是存在。而只要人存在,就有可能创造价值。

  在今天这个风险社会,所有人都在面对各种可能的意外。再强大的人,遇到生病、灾难、失业,也无能为力。MLTY.COM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福利制度作为支撑,就不可能形成真正健康的消费体系。

  这也是中国老百姓虽然有40%的高储蓄率,但心里依然不安稳,不太敢花钱的原因之一。

  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,也明确指出了应对当前局势的几条策略。

  本次会议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,对中低收入人群增收、服务消费等持续做出部署。

  企业纾困方面,主要安排两方面内容,一是加强融资支持,在货币政策上拿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二是内外贸一体化,或主要对应出口转内销相关政策,或主要涉及进一步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、多渠道支持转内销等方面。此外,从表态来看,整治内卷方面的表态,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“综合整治‘内卷式’竞争”,改为“规范竞争秩序”。

  不光有政策取向上的重视,更有实打实的应对举措。会议特别提到,要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,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,扩围提质实施“两新”(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)政策,加力实施“两重”(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)建设。

 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。这就是中国给出的破局之道。

  归根结底,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我们要继续做好自己的事,坚定继续开放合作的道路。

  同时我们更要清楚,合作谈判桌不是祈祷室,能拍桌子的手,才配握签字笔!谈,大门敞开;打,奉陪到底!

  17173全新怀旧频道已上线!推荐怀旧网游,重温老玩家故事。点此进入怀旧频道

本文为原创发表,并经本网编辑。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,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