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,我参加工作,被分配至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。自幼我便钟情绘画,工作后,业余时间也始终坚持作画。那时,在县城里我小有名气,不少企事业单位找我绘制室内、户外广告宣传画,县印刷厂及一些企业也常邀我做美术装潢设计。
1989年,全国经济繁荣,却迎来史无前例的涨价潮,不少体制内人员选择停薪留职下海经商。同年9月,我用画广告积攒的收入,在桂林市购置了一台日本产摄美- 1单镜头反光照相机,自此踏上自学摄影之路,本打算“下海”开影楼。自学摄影期间,承蒙兴安县公安局出入管理科干警杨归学老师悉心指导,他教会我冲洗胶卷与暗房放大技术。
潘万里:学会摄影后,您是怎样从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走向职业新闻摄影道路的呢?又为何会将新闻与纪实摄影作为主要方向?
唐辉吉:初学摄影时,我痴迷于沙龙艺术摄影,对画面构图及形象的唯美表现力极为看重。当年,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的《搏斗》令我深受震撼:惊涛骇浪中,三人奋力撑着孤舟,恶浪冲击,船只颠簸,天空乌云翻滚,而水手们同舟共济、挥桨搏击。这般震撼的视觉语言,深深触动我的心灵,对我的摄影风格影响深远。受此启发,我借助暗房技术,采用相纸仿中途倾斜曝光法,创作出《晚归》《雄风》两幅作品,其中《晚归》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化馆(站)摄影比赛专业组一等奖。
1994年,我接触到深圳大学主办的《街道》杂志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摄影丛书《光与影》,其中刊载的大量国内外纪实摄影作品,让我对新闻与纪实摄影有了全新认识,很大程度上促使我朝着这个方向发展。
潘万里:据悉,您很早便开始对南宁市中山路进行长期跟踪拍摄,至今已有二十余年。能否分享一下您深度拍摄中山路的初衷呢?
唐辉吉: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,中华民国各大城市为纪念孙中山先生,纷纷将市内一条道路命名为中山路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长期关注南宁市中山路的变迁,用影像记录这条路,便是在见证一段历史。中山路的老建筑虽不算古老,但骑楼颇具年代感。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年中山路历经拆建,已然成为南宁市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。我持续拍摄多年,不仅是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留存影像资料,更希望通过拍摄,展现建筑文化与城市人文生活景象,留下难忘记忆。
潘万里:结合您新闻与纪实摄影的实践经历,能否谈谈纪实摄影的拍摄体会?同时,基于您对广西乃至全国摄影现状的了解,目前国内纪实摄影面临哪些困境呢?
唐辉吉:纪实摄影的拍摄周期较长,需要摄影者静下心,专注于一个题材,才能渐出成果。坚守摄影,不仅要下慢功夫,还得摒弃功利之心。一旦摄影者功利心太重,就会干扰对摄影价值的判断,难以秉持独立摄影理念。
当下,国内摄影界普遍缺乏独立的观看与表达意识,这已成为一种顽疾。就广西摄影而言,能潜心摄影、用心摄影的人不多,选择纪实摄影作为事业并有所建树的更是凤毛麟角。比如,2019年荣获第九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的蒋建雄先生,他耗时二十年拍摄《尧告村》专题,用心且成果斐然。
然而,国内纪实摄影确实存在诸多弊端。许多摄影者受沙龙摄影影响,拍摄时过于注重形式,甚至不惜牺牲内容表现力,这显然违背纪实摄影追求客观、真实的本质要求。同时,部分纪实摄影者在实践中将纪实影像拍成“宣传”影像,为追求荣耀功能与唯美效果,进行主观刻意摆拍,背离纪实求真的摄影精神。
潘万里: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都对真实性有着极高要求,但两者似乎又有所不同。您既是资深的新闻摄影记者,又长期坚持纪实摄影,能否分享一下您对二者关系的理解?
唐辉吉: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紧密相连却各有特点。最显著区别在于,新闻摄影强调新闻性、时效性与真实性;纪实摄影时效性相对较弱,更注重专题拍摄的持久性,长期聚焦一个选题,力求拍出深度与广度。
此外,新闻摄影除注重抓拍瞬间影像,更侧重于捕捉独家新闻并即时传播;纪实摄影则在保证客观性、真实性基础上,追求选题深度与广度,提炼主题并长期跟踪拍摄,同时要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观念。不过,二者在追求影像视觉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方面并无差异。
我们可将新闻摄影所追求的新闻性、客观性与真实性,归结为影像的“纪实性”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这源于摄影本体语言,是作为视觉媒介的固有属性。纪实摄影是摄影师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,基于影像媒介的真实性,体现摄影师观察世界的立场与观点,形成自身拍摄与表达理念。相较之下,纪实摄影在表现作品深度和广度上,往往强于注重时效性的新闻摄影。遗憾的是,一些摄影者常常将二者混淆。
潘万里:内地部分摄影者将纪实与新闻摄影混为一谈,这是否反映出国内摄影界缺乏理论自觉的问题呢?您能否简要谈谈国内纪实摄影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?
唐辉吉:确实,目前国内摄影理论研究较为薄弱。许多摄影者在实践中重实践、轻理论,不愿拓宽知识面,对摄影认知程度不高。究其原因,是他们缺乏摄影理论专业知识,从而丧失自觉性与独立性。
在国内,摄影理论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,很多时候只是移植西方理论,未能构建本土特色摄影理论,这始终是国内摄影研究的一大短板。这种摄影生态缺失,加上同质化摄影视觉语境,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诸多摄影者会混淆新闻与纪实摄影,以及出现其他阻碍纪实摄影发展的问题。
唐辉吉:摄影研究不仅存在理论薄弱问题,整个摄影界对于影像文化的研究,尚未构建起良性学术生态,如此一来,国内摄影谈何繁荣发展?当下影像视觉文化媚俗现象严重,影像教育、理论研究与批评难以规范。
正常的摄影研究应涵盖对世界摄影史、摄影理论及摄影批评的深入学习,这三者堪称繁荣摄影的“三剑客”,是推动摄影实践发展的关键支撑,它们相互作用、相互促进、相互依存,缺一不可。
例如,部分摄影者只顾埋头拍摄,却不了解世界摄影史、世界艺术史、艺术审美、摄影理论及影像评论等专业知识,这表明他们缺乏对视觉文化的系统学习,对西方影像艺术陌生,对本土摄影实践的经验教训也未进行有效梳理、总结与反思。
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起,以庄学本、孙明经为代表的摄影家,在西部地区的拍摄实践与理论方面取得显著成就。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,中国摄影受前苏联影像文化模式影响,沦为政治宣传工具,新闻与纪实摄影多依靠集体力量,个人主观摆拍现象严重。这种摄影实践不仅违背新闻与纪实摄影本体语言,也破坏民意与读者审美。
唐辉吉:1979年,北京出现“四月影会”,中国新闻与纪实摄影迎来新发展契机,但部分作品仍追求“红光亮”风格。直至今日,这种模式化摄影观看方式,仍深深烙印在许多摄影师思维中,尤其是体制内各类摄影协会,这种“模具式”摄影导向依旧严重。例如,一些摄影协会组织的比赛或展览,对作品的风格和题材有较为固定的偏好,限制了摄影师的创作自由。
与西方及日本、韩国等国家相比,国内摄影批评极不正常。国内文艺虽倡导“百家争鸣”,但“争鸣”影响力微弱。在权力影响下,个人审美意识倾向于只听“好话”,排斥不同意见,这严重影响国内摄影理论与影像批评构建,最终形成恶性循环,导致同质化摄影现象泛滥。
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摄影者不仅要有独立思考与独立摄影能力,还需具备扎实理论知识,以持之以恒的自律态度,摆脱盲目跟风摄影行为。
唐辉吉:在国内,一些优秀纪实摄影家凭借自律与独特摄影情怀,执着于纪实摄影,拍摄出大量优秀作品。然而,绝大多数摄影师受宣传主导的体制摄影以及商业市场机制影响,若创作具有“独立精神”的影像作品,可能面临生存困境,因为这类作品难以迎合他人、获取利益。
例如,当下一些摄影艺术节及各级摄影家协会主办的艺术摄影展览,若能在“独立”与“个性”方面加以引导与突破,将是对改变中国同质化摄影现象的有力支持。摄影协会可以设置专门的奖项鼓励独特视角和创新表达的作品,邀请国际知名摄影师参与评审,引入多元的审美标准。
当然,要改变这一现状,摄影协会不仅要有先进管理意识,还应具备与世界摄影发展接轨意识。例如,定期组织摄影师参加国际摄影交流活动,了解国际前沿摄影理念和技术,同时鼓励摄影师在作品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,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风格。此外,对遏制同质化摄影的支持,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,还应形成有效引导机制,激励摄影家朝着独立与个性摄影方向发展,这才是正确发展路径。总之,要解决中国摄影这些问题,需要各方共同努力。
唐辉吉:时光匆匆,弃画从影三十年来,我在新闻媒体从事职业摄影二十一年。其间,我不仅用镜头关注都市日常生活,还曾奔赴全区乃至全国重大突发事件现场采访报道,拍摄诸多影像。
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摄影师用镜头记录当下,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记录便成为历史。新闻和纪实摄影的价值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恰似地窖中埋藏的陈年老酒,时间越久,影像价值越高,“香味”越浓。
回顾自己的摄影实践,我觉得很难说拍摄出令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。不过,仔细梳理后,令我较为满意且能让读者记住的作品有《抢修》《明星从这里上路》(组照)《别拿生命开玩笑》以及纪实摄影专题《中山路,抹不去的记忆》等。这些作品均取材于城市日常生活,我尝试从常见事物中以小见大,去体验、观察、分析并发掘具有社会与历史价值的影像。其实,拍摄这类照片并非难事,难的是从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中,发现独特且值得拍摄的题材。
唐辉吉:广西摄影乃至全国摄影,长期存在摄影同质化、宣传意识过重以及模仿作品泛滥问题,摄影者普遍缺乏独立观察、摄影与思考能力,作品难以实现个性表达。
此外,国内摄影界普遍存在只会拍摄、不会写作与编辑现象。在全民摄影时代,一名合格摄影师应具备拍摄、写作、编辑以及理论知识等多方面能力。若摄影师缺乏“三独立”能力,很难成为独立摄影师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拍摄作品大多是似曾相识的同质化影像,难以发挥影像传播力量。
如今,我距离退休仅有半年时间。虽常言道“年逾半百,诸事淡然”,但在摄影之路上,我仍会继续前行。退休后,我将坚守纪实摄影,同时不断开拓与尝试新摄影领域。
我希望努力发现和培养一批既具备过硬摄影业务能力,又有独立摄影意识的专业人才。培养他们独立观察世界的能力,关键在于提升操纵相机者的思维,而非依赖先进相机,以此打破同质化摄影束缚。通过严格训练,MLTY.COM-米乐(中国区)将他们培养成“四能”型摄影师,即能拍、能写、能编辑、懂理论,这将是我今后摄影教学的努力方向。同时,我也期待广西乃至国内摄影界能够打破现状,迎来多元化、创新性发展的新局面,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度和个性的优秀作品,推动中国摄影事业迈向新高度。
唐辉吉,影像观察者,影像批评家。许多摄影作品,在国展及其他全国性影展获奖;许多论文发表在《中国摄影》《中国摄影报》《人民摄影》《中国摄影家》《南方文坛》等专业刊物上。